《不止不休》:有关初心,真相和世界的意义
分类:娱乐人气:加载中更新:2023-04-03 01:01
“许多事,不老想不起来。”
——郑山傲,《师父》
1
《不止不休》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国产片,此前曾入围威尼斯、多伦多电影节,并获得不俗口碑。
影片由白客饰演的新闻记者韩东切入,讲述了发生在20年前的一桩影响1亿乙肝群体的“大事件”。
本片导演王晶,曾是贾樟柯多部电影的执行导演,因此影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。
比如,电影中几段惊艳的长镜头;再比如,克制内敛的人物表演和叙事节奏。
作为一部处女作,本片在完成度上已做得相当不错。
人物刻画上,除了韩东女友小竹外,主要角色塑造地十分丰满。
故事呈现上,则是让观众借此契机,回溯了2003年前后的社会面貌和新闻舆论形态。
影片的主要矛盾点,围绕新人记者韩东和资深记者黄江之间关于新闻报道的分歧展开,并在“乙肝代检”这一事件中爆发。
黄江作为经验丰富的记者,秉持着新闻报道就该“实事求是”的原则:实际发生了什么,我们就报道什么。
而记者韩东,一方面由于“乙肝代检”的其中一名参与者是自己的同学,他由于兄弟情而生出恻隐之心。
另一方面,韩东对于新闻报道有着极其理想主义化的职业追求。
因此,他开始更加深入地调查“乙肝代检”,并逐渐触摸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。
不同于《我不是药神》对病患群体的细致书写,本片选择了两种“简单粗暴”的形式来展现患者。
一种是对乙肝病人的纪实采访,另一种是在需要病患向银幕喊话时,将这一群体仓促地捆在一起“丢”向观众。
影片的最大败笔,无疑是韩东那段发自肺腑的独白。
编剧试图将韩东身上的低学历标签,与乙肝患者的身份困境联系在一起,喊出“反歧视”的最强音。
但却因为太过生硬,而令人尬到出戏。
影片的叙事焦点,同样存在问题。
这到底是一部歌颂新闻理想主义的电影,还是一部为乙肝病患发声的电影?
从整体来看,本片是两者兼而有之,但主次并不鲜明。
2
电影是时间的艺术。
电影应当有回望历史的功用。
虽然这部电影有诸多不足,但看完本片,我们却得到了一次回望历史的机会。
影片故事发生的2003年前后,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历史事件相继发生。
如风暴肆虐的“非典”、耸人听闻的山西矿难、神州五号发射升空、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……
对于上了年纪的观众来说,这部电影更着重描绘了一去不复返的纸媒时代。
那是记者作为“无冕之王”笔力千钧的时代;
那也是印刷机轰隆隆运转,铅字足以改变潮水走向的时代。
在那样的时代里,我们有一群敢于为公众利益发声的“平民英雄”——只身独闯黑砖窑的崔松旺、揭露“三鹿”黑幕的简光洲、报道山西疫苗事件的王克勤等等。
而在“流量为王”的当下,当短视频和娱乐化新闻充斥着民众的大脑,似乎再无人去关心那些曾经让人奋臂疾呼的东西了。
于是,影片中的两段超现实主义镜头,就多少有些语焉不详的意味。
韩东手中的笔,和刊登了《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》的《京城时报》飞向空中。
这到底寓意着导演对新闻从业者薪火相传的寄托,亦或是对一个理想主义时代走向终结的哀叹?
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相信每个观众对此也都会有不同的解读。
最后,还是感谢这部电影带来的独特感受。
它让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个人的初心、追寻真相的价值,以及个体对于世界与他人的意义。
本文标签: